媒體調查:民眾擔心政治色彩過重、消息可信度及新聞深度不足

2023-02-08

閱讀重點

從烏俄戰爭、綠營敗選的檢討、Kelly a的流水席之亂中,都可見認知作戰、虛假訊息的討論。不僅訊息本身真偽難辨,膚淺的內容加上閱聽眾越來越沒耐心思考,更加劇了假消息的散播速度、導致衝突與分裂。《2022台灣新聞媒體讀者大調查》指出,政治色彩明顯、可信度低、深度不足,是台灣民眾最擔心的媒體現象。

過去動盪的一年中,我們看到民眾誤信假消息不打疫苗,也在延燒近一年的烏俄戰爭,看到虛假訊息如何在一天內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並被數十萬人轉載、影響民眾認知、塑造公眾輿論,就連最近沸沸揚揚的Kelly a 流水席之亂,都被認為可能是自導自演的創作文。

隨著自動化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廣泛使用,監管限制和教育跟不上技術的進步,引發地緣衝突和社會分裂的假消息滿天飛,因此「錯誤訊息與虛假訊息」被視為近兩年內的重要風險之一。《2022台灣新聞媒體讀者大調查》揭露,台灣民眾最擔心的媒體現象,包含新聞政治色彩偏頗(54.2%)、可信度低(53.5%)、新聞消息深度不足(44.1%)。

年輕人依賴YouTube、年長者最常看電視

為了理解民眾對新聞傳播管道的看法,本次的調查鎖定至少兩週會主動接觸一次新聞訊息的網民進行閱聽習慣調查,結果發現,電視仍然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新聞資訊管道,58.6%的受訪者有看電視新聞的習慣,第二受歡迎的是新聞聚合網站,包含Yahoo奇摩新聞、LINE Today等平台都是民眾吸收新聞資訊的重要來源。除了電視之外,29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有五成左右的民眾將YouTube及社群論壇作為主要訊息來源,包含Dcard、Instagram等都是年輕受訪者的重要資訊來源,另一方面,高達七成的50歲以上熟齡族群選擇電視作為主要的消息獲取管道。

40-59歲民眾每天都會討論新聞

那麼,民眾又多久看一次新聞?結果顯示,有72.9%受訪者每天都會看新聞,而且年紀越大,閱聽新聞的頻率越高。30-39歲的受訪者中,有超過七成每天閱聽新聞,而40-49歲有八成、50歲以上則近九成。從性別來看,男性每天閱聽新聞的比例則佔77.2%,高於女性的69.3%。

各自看過新聞後,親友間的討論,也成為另一種消息傳播管道。40-59歲民眾最熱衷討論新聞,每天都討論的比例最高,除此之外,多數受訪者約2-3天會討論一次新聞。因此,虛假消息的傳播,也會隨著民眾討論頻率越高、消息散播速度越快。

新聞道德與專業將會再受重視

虛假訊息和錯誤訊息可能導致民眾誤判,然而偏頗、刻意誤導閱聽眾思考方向的內容,也會造成社會不安、集體焦慮、惡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加上訊息傳播速度加快,受災範圍也越來越大。

民眾除了普遍擔心政治色彩偏頗、可信度低、新聞消息深度不足外,男性還擔心內容農場文過多,散佈過多沒有營養或似是而非的消息;女性則擔心社會新聞過多,創造社會不安的焦慮情緒。從年齡層來看,15-19歲的年輕世代則比較擔心新聞可信度低、自己或他人無法辨識消息真實度,而50-59歲最在意政治色彩太明顯。

從長遠來看,網路犯罪、國家穩定性、地域衝突、精神健康等問題,都與「錯誤訊息與虛假訊息」息息相關,錯誤訊息的傳播因為科技技術的成熟與廣泛利用而更快速的加劇,人類越來越難辨識訊息的可信程度。因此,閱聽眾很有可能會更傾向能夠提供中立、有深度、可信的媒體宣傳管道,記者的新聞道德與專業,將會逆勢成為閱聽眾從各種平台回流的主要關鍵。
 

媒體調查:民眾擔心政治色彩過重、消息可信度及新聞深度不足

執行單位|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調查日期|2022年06月02日至2022年06月23日

調查方法|網路調查

調查對象|15 歲以上台灣網民,排除超過兩週才有閱讀或收看新聞的受訪者

樣本數|2132份

筆者|邵鈺珊

 

責任編輯:王孟妤

核稿編輯:Mia

對研究有興趣 希望進一步合作嗎?

聯絡我們露出圖片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