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Engagement Lab,原文出處
經過前陣子令人緊張的染疫高原期後,這次六月初最新的數據顯示,雖然有四成民眾依舊對於疫情感到悲觀,但與前月相比已有減少,另外,評估認為疫情嚴重的比例也開始下降。



除了因染疫人數確實逐漸變少,民眾看法改變的原因也包括各項物資(如:快篩等)不再那麼缺乏,再加上疫苗的施打覆蓋率高;此外,因為已經度過政策最混亂與危急的時刻,大家也逐步摸索出如何「正常」因應防疫時期的應對作法,對於疫情的思維也確實從「清零」往「共存」邁進。然而,民眾對於「防疫作為」V.S.「正常生活」的接受底線是什麼?疫情看法對消費行為是否有任何影響?
0+7政策支持率較低,「完全自主觀察」有疑慮
從對政府「居隔政策(隔離日數+自主觀察日數)」的調查中可以看出,針對海外入境者的「7+7政策」、確診者的「7+7政策」、未打滿三劑疫苗被匡列者的「3+4政策」都有超過七成甚至八成的民眾表示支持;相較之下,打滿三劑疫苗者的「被匡列者0+7政策」的支持者較少,只有接近六成。由此可以看出民眾對於被匡列者可選擇不用居家隔離,還是抱持著較遲疑的態度,也認為打滿三劑疫苗,並不代表就能有效降低染疫或傳播的風險。這也意味著在一段期間內,許多人應該會依舊保持遠距或在家工作,極大化避免實體接觸。

消費預算增加者較上月多一成,恐慌消費下降,旅遊預算回升
而在消費支出的面向上,相較上個月,有多一成民眾更願意投入預算購買。雖然醫療保健品,依然是主要預算增加項目,但與上月相比,已開始有減少的趨勢。相反的,旅遊項目雖然依然是主要預算減少項目,但其中預算增加的人數與上月相比幾乎是翻倍。從消費預算的此消彼漲顯示,臺灣人正從4月以來的疫情恐慌中復甦,未來開始進入暑假的旅遊旺季,預期各家庭的旅遊預算將可以進一步推升。






隨著社會上民眾對染疫的感受逐漸平緩,但經濟上停滯性通膨壓力轉劇,臺灣整體的經濟觀點與社會觀點將會再次重新平衡,預期會更傾向提振經濟面,例如可能更快的放寬出入境與社會群聚活動的限制。然而從我們的調查可以看到,以0+7居隔政策為例,民眾對更低的限制仍有疑慮,解封政策仍不能急於一時。
本文轉載自Engagement Lab,原文出處
責任編輯:王孟妤
核稿編輯:Aly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