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從清零到共存——疫情政策邏輯改變,台灣民眾對疫情的最新看法?

2022-05-19 新冠疫情

閱讀重點

自從2020年台灣出現第一起Covid-19案例開始,原本政府政策與民眾的思維都以完全消滅感染案例、以「加零」為目標;經過這兩年的疫情起伏,近日因為感染案例大爆發,已連續數日單日突破六萬人登記染疫,從這次調查中可以讀出台灣民眾對疫情看法的哪些變化?又有什麼蛛絲馬跡,透露出民眾最新的消費行為趨勢?

文:許月苓

疫情嚴峻,民眾對未來環境嚴陣以待

根據我們的持續追蹤,相較於國外社會對疫情新聞開始出現大幅疲態、社會整體慣性倦怠的情形,我們發現台灣民眾對於疫情事件的看法,依然具有高度敏感性。隨著本土疫情攀昇至歷史高峰,無論是民眾的環境感受、抑或對疫情嚴重程度的評估,皆快速下降至近半年最低落、最不樂觀的狀況。

從民眾對未來一個月的資產運用、投資、與消費調查,也可感受到民眾的不安感蔓延。調查顯示民眾投資意願與四月相比略趨保守,而傾向保留現金及回答沒有多餘可支配資金的比例都增加註1。在消費方面,絕大多數年齡層的消費預算都以減少為主;尤其是在旅遊、奢侈品、娛樂外食等消費品項的預算,呈現明顯的下降,而與防疫、居隔在家較為相關的醫療健康保健品、家用貨品、包裝食品等消費品項的預算,則是呈現明顯的上升。

抗疫邏輯改變,民眾與政府都在嘗試適應

如果更進一步探究台灣民眾對疫情的看法,儘管近日感染人數高居不下,以及政府的應對政策有些力有未逮,但具體來看,情況還是與去年案例攀升、警戒升級有所不同。除了因疫苗覆蓋率增高、染疫症狀多為輕症等因素之外,大部分民眾對於我們該如何應對疫情的看法,確實出現了轉變。在此次調查中,有56%的民眾贊同「3+4」的居隔政策,高達八成以上的民眾認為未來六個月中,快篩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這顯示出許多人正認知並且接受防疫政策邏輯改變,包括避免重症、放寬居隔政策、以快篩取代隔離等,社會共識與社會行為皆確實的往「與疫情共存」邁進。

然而「與疫情共存」的方向中,快篩試劑將在其中扮演要角,一方面能夠減輕管理系統與醫護壓力,一方面也可以讓民眾快速了解自身狀況,降低不安感。像從5/17開始,部分規定相繼改成以快篩代替隔離(如0+7政策),可見到快篩的物資重要性。但是快篩試劑是否能成為日常出門的通行「綠燈」,民眾仍有所擔心。在此次五月初的調查中,民眾最擔心的是快篩數量不夠與價格過高,皆占約七成。而有關購買快篩的管道,大多數民眾支持如同以往的口罩供貨模式——即採中央實名制,但由民眾自主發動購買,占35%。這顯示出大家對於重要疫情物資「口罩化」的經驗有一定的信賴。雖然現在大部分地區已幾乎不需要排隊搶購快篩,但如何跳脫現在依舊是「因應緊急」與「特別時期」的處理方式,從實名制的初期限制,走向能讓每個人擁有合理快篩數量、並正確了解何時才需要使用快篩,將會是影響之後社會生活型態的關鍵;此外,眼下如何解決「快篩陽性=確診」並連結到商業保險給付的挑戰,也是目前人民最關心的事情。

我們還在與疫情共存的路上

這波高升的疫情與過往不同之處,除了在於讓所有人驚覺染疫與自己的距離竟是如此地近,以及對「防疫」的概念出現改變之外,也更加確立了遠距工作、防範某些流行疾病的SOP(例如評估是否該施打疫苗)等的普遍化。然而,從「不要有任何感染」變成「感染後不那麼嚴重」,也是一個重新整體檢視如何「與疾病共存」與「我們該如何生活」的契機。往後的疫情變化也不容鬆懈,然而台灣民眾對疫情亦步亦隨的高敏感度,是否可能會改變?拉長時間軸來看,我們該如何用更好、更符合生活品質的態度處理「染疫」?這些均考驗並仰賴我們從每一波疫情過程中,理解與判斷力、執行力是否有所增長,以及能否用更具想像創造力的方式來應對了。

 

註1: 疫情並非民眾投資意願下降的唯一原因,也與整體經濟情勢,包括因烏俄戰爭、全球數項產業供應鏈失衡、通膨情勢走高等因素相關。

責任編輯:徐喬莉
核稿編輯:Alynne

對研究有興趣 希望進一步合作嗎?

聯絡我們露出圖片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