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民眾對環境感受回穩,警戒調降到二級後,接下來如何與疫情共同生活?

2021-08-26 新冠疫情

閱讀重點

台灣疫情在今年五月邁入吃緊,接連好幾周以來的疫情警戒之後,現在的疫情狀況已呈和緩,政府也將三級警戒調降到二級,不僅逐步開放有限度的人群聚集,餐飲相關產業也在遵守指引的情況下,得以開放室內用餐。人們逐漸分流、回到辦公室工作,以及教育場所可預期會實體開放等等……究竟從過去幾個月來民眾的環境感受調查當中,存在哪些變與不變?此刻台灣民眾的行為又受到哪些因素影響,預期可能出現哪些變化?

文:許月苓

 

民眾感受保守穩健,對未來看法呈現兩派?

 

最新調查中台灣網民對環境看法的持續追蹤當中,可以看出六月與七月達到最緊繃的狀態,對過去一年感到悲觀的民眾高達六至七成;然而,對未來的展望除了六月首度突破五成民眾感到悲觀之外,七、八月時均已回穩,達到與今年五月這波疫情爆發前差不多的程度。但若我們更細緻的看:台灣民眾在六、七月時的危機感急遽地展現出對過去一年的悲觀,也就是當下的焦慮感;至於未來一年是否感到樂觀,除了六月之外,大多民眾雖然皆回復到與這波疫情前差不多的數據,但仔細觀察,對於未來走向的看法有呈現兩種不同的趨勢,各據三成。

 

1

 

 

疫情變化難控,疫苗已成民眾共識

 

之所以民眾會出現對未來好、壞參半的環境感受,一方面除了可能因台灣施打疫苗人數逐步增加,目前疫情受到控制之外;另一方面,包括Delta種等變形病毒來勢洶洶,國產疫苗難以完全信任,採購國外疫苗的交期也充滿不確定性;再加上鄰近國家如日本、澳洲、中國等又進入了新一輪的感染高峰或者採取封城,在這些未來腳本難以預測的狀況下,可以解釋民眾出現各自詮釋、迥異的態度。

 

在這波討論疫苗安全性、副作用等輿論當中,相信至少已開拓台灣民眾對疫苗的各式辯論,儘管可能無法達到共識,但至少最大公約是大多數民眾願意接受施打疫苗。

 

02-2

 

 

責任編輯:徐喬莉
核稿編輯:黃玟捷

對研究有興趣 希望進一步合作嗎?

聯絡我們露出圖片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